托马斯·爱迪生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7年9月24日)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托马斯·爱迪生"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条目首段简介内容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2008年7月24日)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 (2023年1月26日)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爱默生。
“爱迪生”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爱迪生 (消歧义)”。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爱迪生的照片(大约1922年)出生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逝世1931年10月18日(1931岁—10—18)(84岁)美国纽泽西州西奥兰治墓地纽泽西州西奥兰治托马斯·爱迪生国家历史公园(英语:Thomas Edison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国籍美国教育程度自学;库伯联盟学院[1]配偶
玛丽·史迪威(1871年结婚—1884年结束)
米娜·米勒(1886年结婚—1931年结束)
签名
和爱迪生的一日(A Day with Thomas Edison,1922)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语: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是美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家、企业家、工程师,拥有众多重要的发明专利,他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的称号[2],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大量生产原则和其工业研究实验室来进行发明创造的人,且是库伯联盟学院杰出校友。
爱迪生在美国中西部诞生并长大,早年他曾担任电报操作员,这启发了他最初的一些发明。[3]1876年,他在新泽西州门洛帕克建立了他的第一个实验室设施,许多早期发明即在此完成。之后他又在佛罗里达州迈尔斯堡建立了一座植物实验室,与实业家亨利·福特和哈维·S·费尔斯通合作,并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建有一座实验室,内设世界上第一座电影摄影棚——黑玛丽(Black Maria)。
爱迪生持有专利的发明物以对世界极大影响的电灯泡、留声机、活动电影摄影机、直流电力系统、蜡制印刷滚筒等最为人知。他一生最伟大的两项专利一项为留声机,它可以保留并播放声音;另外一项专利倍受争议,即为世人所熟知的电灯泡,经过六年的漫长法庭斗争,最后以爱迪生成功获得专利告终。爱迪生还是最早将组织化科学与团队合作原则应用于发明过程的发明家之一,并与许多研究人员和员工协作。他还创立了首个工业研究实验室。[4]
在美国,爱迪生名下拥有1093项专利,而他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专利数累计超过150项[5],使得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专利最多的发明家之一。[6]爱迪生曾结过两次婚,育有六名子女。1931年爱迪生因糖尿病并发症在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家中逝世,享年84岁。
童年[编辑]
童年时期的爱迪生
汤玛斯·爱迪生于1847年2月11日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山缪尔·奥尔登·爱迪生(Samuel Ogden Edison,1804-1896年)和南西·马修斯·艾略特(Nancy Matthews Elliott,1810-1871年)的第七个儿子,家族为荷兰移民。他的父亲山缪尔不久之前在加拿大开创了一所餐厅,后来因为加入革命军而被通缉,于是逃到了美国米兰镇,转营木材生意[7];而爱迪生的母亲南西曾经在加拿大当过小学教师,但结婚后就没有再执教鞭,当了全职的家庭主妇。由于患病,爱迪生较晚才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天真的他爱发问、爱动脑子,曾有一次,他在家突然想到,既然母鸡能孵蛋,他也能孵蛋。于是,他就拿了一颗鸡蛋,自己坐上去。正因为他这样的习惯,令学校老师大为恼火,并称他为“臭蛋”(addled)。爱迪生的母亲南西毅然地把儿子带回家,并用自己的方法教导爱迪生知识,同时鼓励他学习和做科学实验,这使得爱迪生只接受过三个月的学校教育。他之后回忆道:“我的母亲是我成功的因素,她是很真诚的,我十分肯定;并且我感到我需要为某事生存,我不能使她失望。”[8]
他很多知识是来自理查德·格林·帕克的《自然哲学学派》(School of natural philosophy)。爱迪生15岁那年开始患有重听的毛病,有次,他尝试去制作火药,差点引爆火车,后来火车管理员因为这件事而扇了他的耳光,结果导致爱迪生耳聋[9]。
爱迪生在密歇根州休伦港的生活甜中带苦。他在往来于休伦港和底特律之间的火车上当报童,售卖报纸和糖果点心。他从火车碰撞中救了吉米·马肯斯。吉米的父亲、芒特克莱门斯站站长J·U·马肯斯很感激爱迪生,于是培训了他成为电报员。爱迪生的耳聋使他能够忽略坐在他旁边的电报员发出的噪声。他的一些最早期的发明与电子电信有关,包括证券报价机。爱迪生在1868年10月28日申请并于1869年6月1日获得了他的第一个专利——电子投票计数器[10].
婚姻[编辑]
1878年的爱迪生
爱迪生的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玛丽·史迪威(Mary Stilwell,1855年-1884年)第二任妻子米娜·米勒(Mina Miller,1865年-1947年)
1871年12月25日爱迪生与相识才2个月的玛丽·史迪威结婚,当时爱迪生24岁,玛丽16岁。在13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共生了三个孩子:玛丽昂·艾丝泰儿·爱迪生、小汤玛斯-阿尔瓦·爱迪生和威廉·雷斯里·爱迪生。玛丽于1884年8月9日去世。
在19世纪80年代,爱迪生在佛罗里达州麦尔兹堡购买物业,并且建造的“森密诺尔小屋”作为避寒的别墅。汽车巨头亨利·福特的避寒的别墅就在爱迪生的别墅几百英尺的地方。爱迪生对汽车行业也有很大的贡献。他们的友谊一直维持到爱迪生去世。
1886年2月24日,39岁的爱迪生在俄亥俄州阿克伦城与19岁的米娜·米勒结婚。他们也有三个孩子:马德琳・爱迪生、查尔斯·爱迪生(爱迪生去世后接手了公司,并且参选且担任新泽西州长)和西奥多·爱迪生。米娜于1947年8月24日过世,享年80岁。
门洛帕克实验室[编辑]
爱迪生的门洛帕克实验室,后被拆除,部分在迪尔伯恩被重建
爱迪生的主要发明诞生在纽泽西州的门洛帕克实验室。它是世上第一个设立以专门用于技术革新和改善现有技术为目的的机构。虽然许多雇员根据他们的专业方向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辉煌的成果,但在法律上大多发明专利归爱迪生本人。爱迪生因发明灯泡名声大噪。但在他1879年宣布发明电灯前,亨利·戈培尔和约瑟夫·斯万等工程师先后发明了灯泡。但亨利·戈培尔没有及时申请专利。约瑟夫·斯万于1878年早于爱迪生一年申请白炽灯专利,由于专利方面的争议,和爱迪生发生官司之争,后来法官判定约瑟夫·斯万所申请的专利无效,为避免一场可能与约瑟夫·斯万的法庭斗争,他和斯万在英国建立了一家叫作Ediswan的合资公司销售此发明。因此爱迪生严格来说只是改良了灯泡,并非真正的发明者。
爱迪生名下的大多数专利是公共专利,在爱迪生的一生中,被专利保护了17年的发明有电子、机械或化学制品,大约十二个是外观设计专利,一个装饰设计亦被保护了14年。但是大多数的发明不是完全原创的,而是改善已被发明但仍不完善的产品。少数原创的包括留声机,留声机专利是史无前例的第一个设备,能够记录和回放声音。爱迪生没有发明第一个电灯泡,而是发明了第一个能实际应用于商业的白炽灯。几个设计方案已由更早的发明者提出了,包括他从亨利·伍德沃德、马修·伊凡斯、摩西·G·法马、约瑟夫·斯万、詹姆斯·堡文·连特西、威廉·索亚、汉弗里·戴维和亨利·高堡购买的专利。但是这些发明者的产品都有些缺点,像寿命极短、生产费用高等,仅适合来满足实验室测试。1878年,爱迪生应用了碳化的纤维细丝作为发光材料(英国发明家约瑟夫·斯万在此之前已经使用),大大延长了灯泡寿命。爱迪生吸收了这些旧设计的优点,开始大规模制造灯泡。更早的发明者,亚历山卓·伏打在1800年开创了电照明的先河,在实验室,他用一根发光的导线示范了电可以用作光源,爱迪生将这一想法商业化,并且通过大量供应可以相对持久使用的电灯泡,将电照明的概念推广到到家庭和企业,并为电的生产和传输设计了一个完整系统。
威廉·约瑟·哈默,一位资深的电气工程师, 在1879年12月开始在爱迪生的公司作实验员。他在电话、留声机、电路、铁矿石分离器和电照明设备等发明中作出重大贡献,并且参与了其他产品和技术开发。然而,哈默主要是负责测试和纪录白炽电灯设备。1880年,他被任命为“爱迪生灯”项目的总工程师。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工厂在总经理弗朗西斯·阿普顿(Francis Robbins Upton)领导之下造了5万盏灯。根据爱迪生的说法,哈默是“白炽电照明设备的先驱”。
门洛帕克实验室有可能负责爱迪生1874年发明的“四倍通信机”(可用同一根导线同时送四个信号通信机)的销售。当爱迪生要求西联汇款出价时,西联汇款提供给他一笔远超预期金额的专利费:一万美元。“四倍通信机”是爱迪生试水从商的第一步。
辉煌的年代[编辑]
美国专利第223898号,电灯
爱迪生的留声机录音档
1929年爱迪生背诵《玛莉有只小绵羊》的留声机录音。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体帮助。
1878年,爱迪生在纽约与几位金融家,包括J·P·摩根和Vanderbilt家族组建爱迪生电灯公司。爱迪生在1879年12月31日于门洛帕克做了白炽电灯泡的第一次公开演示。在1880年1月27日,他在美国为此发明申请了专利,他声称:“我们将使电变得便宜,只有富人会烧蜡烛。”[来源请求]
在1883年10月8日,美国专利局裁定爱迪生的专利是修改自威廉·索亚的工作,被判无效。诉讼继续了几乎六年,直到1889年10月6日,法官裁决爱迪生的专利是合法的。为避免一场可能与约瑟夫·斯万的法庭斗争,他和斯万在英国建立了一家叫作Ediswan的合资公司销售此发明。
其他电灯发明者包括塞尔维亚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他想运用射频从外部电极在特斯拉效应下发射的电波点燃无线电灯泡。他亦计划开发以一根导线将能量由玻璃外壳重新聚焦回电灯泡的中心,再用中心“按钮”散发白炽光点燃电灯泡。虽然特斯拉发明了萤光灯,但在这时间爱迪生的设计拥有更高的市场占有率。
爱迪生1880年得到了直流输电系统的专利,这对电灯的发明非常地重要。第一座电站是1882年建于纽约的珍珠街发电站。在1882年9月4日,爱迪生在珍珠街发电站开启了世界的第一个电能传送系统,这个系统提供110伏特的直流电(DC)给59名在曼哈顿中心的顾客。在1883年1月19日,第一个使用外部导线的规范化的白炽电灯系统在新泽西州的Roselle开始了服务。
碳精电极电话麦克风[编辑]
1877年至1878年,爱迪生发明并完善了碳精电极麦克风与响铃接收器,这一发明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被应用于所有电话。在长时间的专利诉讼以后,1892年联邦法庭裁定爱迪生而不是爱米尔·贝利纳是碳精电极麦克风的发明者。20世纪20年代,碳精电极麦克风也用于无线电广播和播音工作。
传送方式之争[编辑]
主条目:电流战争
1897年田纳西州百年博览会,以当时刚刚发明之电灯为装饰。左方可见仿制的帕德嫩神庙
爱迪生与乔治·威斯汀豪斯等数家电力公司发生的竞争,初期因爱迪生对交流电危险的抹黑以及其他电力公司的技术不足而占优势,但后期乔治·威斯汀豪斯找上有著“交流电之父”之称的尼古拉·特斯拉弥补了技术上的缺失,并靠著较低的成本赢下世博会的电力供应权。目前的电源供应系统分为直流(DC)和交流(AC)两种,其中爱迪生为了点亮电灯先发明了直流电(DC),而在爱迪生手下工作的特斯拉则开发了交流电,但爱迪生始终不认同交流电系统,特斯拉出走后成立自己的公司但以失败告终,穷途末路之境被乔治·威斯汀豪斯找上,从此爱迪生将特斯拉视为敌人。
因为直流电在长途传输下会不断的损失,所以每隔一段的距离就要增设发电站,有著诸多缺点和限制,而交流电则可以通过变压器升到非常高的电压,用细导线输送,再于目的地降低电压给电力用户。
为了打击对手发明的交流电,爱迪生以交流电电死狗,甚至是用交流电处决大象,以让大众对于交流电产生危险的印象,最后甚至参与电椅的研发。然而,史上第一位受刑者威廉·凯姆勒却因为电流不足,首次电击仍让其有呼吸,第二次电击让他的皮下血管破裂流血、身体著火却仍然不死。直至第三次电击威廉·凯姆勒才死去,但已是行刑后第8分钟。一位在场目击的记者形容这是“一个可怕吓人的场面,远比绞死还糟”。
工作伙伴[编辑]
法兰克·J·史伯格,一个能干的数学家和前海军军官,被爱德华·H·约翰逊于1883年招入爱迪生的公司。史伯格其中一个对爱迪生在门洛帕克实验室的重大贡献是扩展爱迪生数学方法(尽管大众相信爱迪生并没有使用数学,但记录他思想的记事本显露他在数学分析上也是个精明人,例如,确立电光线系统的重要参量,包括电灯电阻,是全仗他老练地分析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和经济学。)爱迪生的成功经验是整体逼近代替归纳逼近:当现成的理论不存在的时候,通过大量实验获得经验。由1883年史伯格加入了专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开始,那可能被认为是一种还原主义的分析方法,可能不再是爱迪生的思维模式。史伯格的重要分析贡献,包括改正爱迪生主要和中央分布供应系统,形成对此的反驳。1884年,其他地区的电的开发引起了史伯格的兴趣,他离开爱迪生并开创了“史伯格电路和马达公司”。不过,以后开发了许多电子发明的史伯格仍然信任曾一起工作的爱迪生。
另一位爱迪生的得力助手是尼古拉·特斯拉。他声称,爱迪生许诺如果他成功改进直流发电机设备便给他50,000美元,几个月以后,当他完成了工作并且要求兑现时,爱迪生说:“当您成为一个完全的美国人,您将会欣赏美式笑话”[11],特斯拉立刻辞职。这则轶事有疑点,因为特斯拉当时的薪金是每个星期18美元,而奖金换算成薪水要53年才能付清,而且这个数额差不多等于公司的创立资本了。特斯拉周薪25美元的要求被拒绝后,他才提出辞职[12]。虽然特斯拉之后接受了爱迪生奖,并且高度评价爱迪生是一个发明家和工程师,但是有些口是心非。在爱迪生死后,《时代周刊》对爱迪生的生活做了深入的报道,唯一的负面评价就是来自特斯拉,他说:
他根本就没有什么爱好,所有娱乐概不关心,生活没有最基本的卫生准则。
他用的方法的效率非常得低,经常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整体而言,我是一个很不幸的见证人,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就能省掉90%力气。他无视初等教育和数学知识,完全信任发明家的直觉和建立在经验上的美国人感觉。
当爱迪生晚年时,曾在信件中声称他犯的最大错误便是与特斯拉交恶,但也明言两者的斗争来自彼此的本质,这样的本质使两人成功、也造成两人的反目。[13]
思想[编辑]
宗教观[编辑]
历史学家保罗·以色列将爱迪生归为“自由思想者”[14]。爱迪生受托马斯·潘恩的《理性时代》影响很大。[14]他为潘恩的“科学自然神论”辩护,称“他被叫做无神论者,但他不是无神论。潘恩认为有一个最高智力者存在,所阐述的理念就是人民常说的神灵”[14]。1910年10月2日,在《纽约时报杂志》采访中,爱迪生称:
我们知道的是自然。我们不知道的是各个宗教里的众神。自然不仁慈、或是存在怜悯、爱。如果神灵制造了我 — 我说的传说中神灵所拥有的三种特质:慈悲、温柔、仁爱 — 他也制造了鱼供我捕获食用。那么,他对那条鱼的慈爱、温柔和仁爱在哪里?不对;自然制造了我们 — 自然做了所有的工作 — 而不是各个宗教中的众神。[15]
爱迪生因上述言论被指责为无神论者,但他没有让自己卷入这一公共争论当中,在私信当中,他这样阐述:
你误会我整篇文章了,因为你断章取义,否认神灵存在。我没有否认,只是你说的神灵我叫自然,是最高智力主宰,统治世界。所有文章所说的是,我怀疑如果我们的智能、或灵魂、或怎么说这个本体都行,在离散后再次回来,就会散布在我们制造的细胞里。[14]
他也说:“我不相信神学家说的神灵;但是最高智能我不怀疑。”[16]
非暴力是爱迪生的核心道德观。当在一战时应邀成为海军顾问时,爱迪生称自己只为防御武器效力,日后称:“我从未引发杀人武器,很自豪。”爱迪生非暴力哲学也延伸到了动物,称:“非暴力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所有进化的目标。在我们停止伤害其它生命前,我们都是野蛮的。”[17]然而,1888年爱迪生用直流和交流电杀狗来证明前者(他在其中投资)比后者(竞争对手乔治·威斯汀豪斯)更安全而臭名昭著[18]。
1889年,在行刑问题上,爱迪生成功地将直流电替代了交流电作为电椅动力。由于威斯汀豪斯被决议激怒,他引述宪法第八号修正案来建议用电椅处决死刑犯,最终导致爱迪生提供动力,证明电刑是一种无痛的处决方式[19]。
1920年,爱迪生成为媒体焦点,称他向《美国杂志》的伯蒂·查尔斯·福布斯透露自己正在制作“灵魂电话”,能与逝者沟通。该故事被媒体广为传播[20]。日后,爱迪生否决了这一观点,在1926年告诉《纽约时报》称:“我什么都没得说,但是又不想让他失望,就胡编了个故事说什么与灵魂交流,这不过是个笑话。”[21]
看待电影[编辑]
曾经有人向爱迪生建议设计银幕投影的电影放映机,却被爱迪生拒绝了:“不,如果我们设计银幕机器,它将破坏所有东西。我们制造这些观看孔机器销量很大,获利丰厚。如果我们研制银幕机器,可能整个美国只需要10台。通过大银幕机器你可以为全国人播放电影——然后就结束了。” [22][23]
金钱观[编辑]
托马斯·爱迪生呼吁美国货币改革。他尖锐地反对金本位和债务。《纽约时报》引述了他著名的一句话:“黄金是尤利乌斯·凯撒的遗迹,而利息则是撒旦的发明。(Gold is a relic of Julius Caesar, and interest is an invention of Satan.)”[24]
在同一篇文章中,他抨击美国货币系统,称纳税人被迫需贷款纳税时,因为利息就得还两倍,甚至是更高的钱。他的基本要点是如果政府可以生产以债务为基础的货币,就同样可以生产以纳税人信用为基础的货币[24]。
他在1921-1922年就金钱问题想了很多。在1922年5月,他出版了建议,题目为《就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修正建议》。[25]在其中,他细细地阐述了基于商品的货币,美联储可以根据他们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来向农民发送无息货币。在公共巡讲中,他与发明家亨利·福特一道公开了自己对货币改革的意向。就问题而言,他与知名学者和银行专家一道合作。但在最后,爱迪生的倡议没有得到支持,以失败告终[26][27]。
曾为爱迪生工作的人物[编辑]
以下是曾在托马斯·爱迪生位于门洛帕克或西奥兰治的实验室,或其所监督的附属电力企业中工作的人员名单:
爱德华·古德里奇·艾奇逊(Edward Goodrich Acheson)——化学家,1880年至1884年在门洛帕克工作
威廉·西姆斯·安德鲁斯(William Symes Andrews)——1879年起在门洛帕克机械车间工作
查尔斯·巴切勒(Charles Batchelor)——“首席实验助理”
约翰·I·贝格斯(John I. Beggs)——1886年纽约爱迪生照明公司经理
威廉·肯尼迪·迪克森(William Kennedy Dickson)——1883年加入门洛帕克,参与电影摄影机的开发
贾斯特斯·B·恩茨(Justus B. Entz)——1887年加入爱迪生机械厂
雷金纳德·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1886年在爱迪生机械厂工作
亨利·福特(Henry Ford)——1891年至1899年担任爱迪生照明公司底特律分公司的工程师
威廉·约瑟夫·哈默(William Joseph Hammer)——1879年起担任门洛帕克实验室助理
米勒·里斯·哈奇森(Miller Reese Hutchison)——助听器发明者
爱德华·希伯德·约翰逊(Edward Hibberd Johnson)——1909年起任职,1912至1918年担任西奥兰治实验室的总工程师
塞缪尔·因苏尔(Samuel Insull)——自1881年起任职,后升任通用电气副总裁(1892年),后任芝加哥爱迪生公司总裁
岩垂邦彦(Kunihiko Iwadare)——1887年加入爱迪生机械厂
弗朗西斯·耶尔(Francis Jehl)——1879年至1882年担任门洛帕克实验室助理
阿瑟·E·肯内利(Arthur E. Kennelly)——1887至1894年在西奥兰治实验室任工程师与实验专家
约翰·克鲁西(John Kruesi)——自1872年起任职,是纽瓦克、门洛帕克和爱迪生机械厂的首席技师
刘易斯·霍华德·拉特默(Lewis Howard Latimer)——1884年被聘为绘图员,后继续在通用电气工作
约翰·W·利布(John W. Lieb)——1881年在爱迪生机械厂工作
托马斯·康默福德·马丁(Thomas Commerford Martin)——电气工程师,1877至1879年在门洛帕克工作
乔治·F·莫里森(George F. Morrison)——1882年起在爱迪生灯具厂工作
埃德温·斯坦顿·波特(Edwin Stanton Porter)——1899年加入爱迪生制造公司
弗兰克·J·斯普拉格(Frank J. Sprague)——1883年加入门洛帕克,后被誉为“电力牵引之父”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电气工程师与发明家,1884年在爱迪生机械厂工作
弗朗西斯·罗宾斯·厄普顿(Francis Robbins Upton)——数学家/物理学家,1878年加入门洛帕克
西奥·旺根曼(Theo Wangemann)——爱迪生的私人助理
大众文化[编辑]
《少年爱迪生(英语:Young Tom Edison)》:1940年电影,由米基·鲁尼饰演。
《伟人爱迪生(英语:Edison, the Man)》:1940年电影,由史宾塞·屈赛饰演。
《风云人物志(英语:Animated Hero Classics)》:1993年动画片,由乔·希尔斯(Joe Hilsee)配音。
《电流大战》:2017年电影,由班奈狄克·康柏拜区饰演。
《超级科学朋友(英语:Super Science Friends)》:2017年网络动画,由Joe Ciaravino配音。
《美国:一部电影》:2021年动画电影,由奥莉薇亚·孟恩声演女性版本的汤玛斯·爱迪生。
参考文献[编辑]
^ The Cooper Union Alumni Association - Alumni Hall of Fame Profile Archive. Cualumni.com. 2009-04-17 [201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5).
^ 存档副本.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oned1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Walsh, Bryan. 震撼世界的爱迪生. 《时代》. 2009-07-15 [2013-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8).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news}}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或|newspaper=) (帮助)
^ 爱迪生专利名录(英文)
^ 博耶, 保罗·S. (编). 美国历史牛津指南.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1: 211. ISBN 978-0-19-989109-2. OCLC 57680178.
^ Samuel and Nancy Elliott Edison.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 Edison Family Album.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24).
^ Timeline. U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4-11-05 [2006-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2).
^ Edison's U.S. Patents, 90,646-242,901. [2012-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7).
^ Tesla - Master of Lightning:Coming to America. [200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4).
^ (Jonnes,p110)
^ Tesla says Edison was an empiricist.. 纽约时报. 1931-10-19: 25页.
^ 14.0 14.1 14.2 14.3 Israel, Paul. Edison: A Life of Invention. John Wiley & Sons. 2000. ISBN 978-0-471-36270-8.
^ "No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says Thomas A. Edison. In Fact, He Doesn't Believe There Is a Soul — Human Beings Only an Aggregate of Cells and the Brain Only a Wonderful Machine, Says Wizard of Electricity. New York Times. 1910-10-02. Thomas A. Edison in the following interview for the first time speaks to the public on the vital subjects of the human soul and immortality. It will be bound to be a most fascinating, an amazing statement, from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and interesting men of the age ... Nature is what we know. We do not know the gods of religions. And nature is not kind, or merciful, or loving. If God made me — the fabled God of the three qualities of which I spoke: mercy, kindness, love — He also made the fish I catch and eat. And where do His mercy, kindness, and love for that fish come in? No; nature made us — nature did it all — not the gods of the religions.
^ The Freethinker (1970), G.W. Foote & Company, Volume 90, p. 147
^ Cited in Innovate Like Edison: The Success System of America's Greatest Invento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Sarah Miller Caldicott, Michael J. Gelb, page 37.
^ Jonnes
^ Bellis, Mary. Death, Money, and the History of the Electric Chair. About.com. [2010-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06). On January 1, 1889, the world's first electrical execution law went into full effect. Westinghouse protested the decision and refused to sell any AC generators directly to prison authorities. Thomas Edison and Harold Brown provided the AC generators needed for the first working electric chairs. George Westinghouse funded the appeals for the first prisoners sentenced to death by electrocution, made on the grounds that "electrocution was cruel and unusual punishment." Edison and Brown both testified for the state that execution was a quick and painless form of death and the State of New York won the appeals.
^ Edison's Forgotten 'Invention': A Phone That Calls the Dead. GE Reports. 2010-10-28 [2013-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1).
^ Invention Geek – Edison Spirit Phone?. [2015-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 你所不知道的奸商愛迪生與好萊塢歷史. [2017-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6).
^ 愛迪生的瘋狂成就了好萊塢. [2017-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9).
^ 24.0 24.1 WEALTH IN MUSCLE SHOALS (PDF).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3).
^ Edison, 1922
^ 2006, Hammes, D.L. and Wills, D.T.,"Thomas Edison's Monetary Option", 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Vol. 28, No. 3, September 2006). ISSN 1042-7716., pps. 295-308
^ 2012, Hammes, David L., Harvesting Gold: Thomas Edison's Experiment to Re-Invent American Money, Mahler Publishing.
外部链接[编辑]
托马斯·爱迪生在维基百科的姊妹项目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多媒体资源维基语录上的名言
"An Hour with Edison", 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13, 1878, p. 17
Interview with Thomas Edison in 193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Diary of Thomas Edison Archive-It的存档,存档日期2016-02-05
托马斯·爱迪生的作品 - 古腾堡计划
互联网档案馆中托马斯·爱迪生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Edison's patent application for the light bul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the National Archives.
Thomas Edison Personal Manuscripts and Lett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dison Pap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utgers.
Edisonian Museum Antique Electric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omas Edison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资料(英文)
维基语录上的托马斯·爱迪生语录
查论编托马斯·爱迪生发现和发明
爱迪生专利列表(英语:List of Edison patents)
电子投票计数器
碳粒式麦克风
爱迪生留声娃娃
爱迪生螺旋
Etheric force(英语:Etheric force)
活动电影放映机
留声机
声动机(英语:Phonomotor)
四工电报(英语:Quadruplex telegraph)
微压计(英语:Tasimeter)
发明改进
爱迪生-拉朗得电池(英语:Edison–Lalande cell)
萤光透视法(英语:Fluoroscopy)
电灯泡
电影摄影机
镍铁电池
热发射
电报纸条(英语:Ticker tape)
合资公司
Thomas A. Edison, Inc.(英语:Thomas A. Edison, Inc.)
爱迪生与斯旺电力照明公司(英语:Edison and Swan Electric Light Company)
Edison Gower-Bell Telephone Company of Europe, Ltd.(英语:Edison Gower-Bell Telephone Company of Europe, Ltd.)
爱迪生电灯公司
联合爱迪生
Edison Machine Works(英语:Edison Machine Works)
Edison Manufacturing Company(英语:Edison Manufacturing Company)
Edison Ore-Milling Company(英语:Edison Ore-Milling Company)
Edison Portland Cement Company(英语:Edison Portland Cement Company)
Edison Records(英语:Edison Records)
Edison Storage Battery Company(英语:Edison Storage Battery Company)
Edison Studios(英语:Edison Studios)
通用电气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英语: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
Mine Safety Appliances(英语:Mine Safety Appliances)
Oriental Telephone Company(英语:Oriental Telephone Company)
纪念碑
Birthplace(英语:Thomas Alva Edison Birthplace)
Black Maria(英语:Edison's Black Maria)
Depot Museum(英语:Thomas Edison Depot Museum)
汤玛斯·阿尔瓦·爱迪生纪念塔暨博物馆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英语:Thomas Edison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State Park(英语:Edison State Park)
Storage Battery Company Building(英语:Edison Storage Battery Company Building)
General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y(英语:General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y)
Winter Estates(英语:Edison and Ford Winter Estates)
朋友家庭
Charles Edison(英语:Charles Edison) (son)
Theodore Miller Edison(英语:Theodore Miller Edison) (son)
电影
Young Tom Edison(英语:Young Tom Edison) (1940)
Edison, the Man(英语:Edison, the Man) (1940)
The Wizard of Evergreen Terrace(英语:The Wizard of Evergreen Terrace) (1998)
电流大战 (2017)
特斯拉 (2020)
文学
The Future Eve(英语:The Future Eve) (1886)
Edison's Conquest of Mars(英语:Edison's Conquest of Mars) (1898)
Tales from the Bully Pulpit(英语:Tales from the Bully Pulpit) (2004)
产品
The Execution of Mary Stuart(英语:The Execution of Mary Stuart) (1895)
The Kiss(英语:The Kiss (1896 film)) (1896)
A Night of Terror(英语:A Night of Terror (1911 film)) (1911)
术语
Edisonade(英语:Edisonade)
Edisonian approach(英语:Edisonian approach)
相关
Thomas Edison in popular culture(英语:Thomas Edison in popular culture)
电流战争
Pearl Street Station(英语:Pearl Street Station)
Edison Museum(英语:Edison Museum)
Thomas Edison House(英语:Thomas Edison House)
Edison Hotel(英语:Edison Hotel (Sunbury, Pennsylvania))
Telephonoscope(英语:Telephonoscope)
"Topsy(英语:Topsy (Bob's Burgers))"
爱迪生(新泽西州)
查论编美国伟人名人堂
约翰·亚当斯
约翰·昆西·亚当斯
珍·亚当斯
路易·阿加西
苏珊·安东尼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乔治·班克罗夫特
克拉拉·巴顿
亨利·沃德·比彻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丹尼尔·布恩
埃德温·布斯
路易斯·布兰代斯
菲利普斯·布鲁克斯
威廉·库伦·布莱恩特
路德·伯班克
安德鲁·卡内基
乔治·华盛顿·卡弗
威廉·埃勒里·钱宁
鲁弗斯·乔特
亨利·克莱
格罗弗·克利夫兰
詹姆斯·菲尼莫尔·库珀
彼德·库珀
夏洛特·库什曼
詹姆斯·布坎南·伊兹
托马斯·爱迪生
乔纳森·爱德华兹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戴维·法拉格特
史蒂芬·福斯特
班哲文·富兰克林
罗伯特·富尔顿
乔赛亚·威拉德·吉布斯
威廉·戈尔加斯
尤利西斯·格兰特
亚萨·格雷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纳撒尼尔·霍桑
约瑟·亨利
帕特里克·亨利
老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
马克·霍普金斯
埃利亚斯·豪
华盛顿·欧文
安德鲁·杰克逊
汤玛斯·杰克森
托马斯·杰斐逊
约翰·保罗·琼斯
詹姆斯·肯特
西德尼·拉尼尔
罗伯特·李
亚伯拉罕·林肯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
詹姆斯·罗素·洛厄尔
玛丽·梅森·莱昂
爱德华·麦克道威尔
詹姆斯·麦迪逊
贺拉斯·曼
约翰·马歇尔
马修·方丹·莫里
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玛丽亚·米切尔
詹姆斯·门罗
塞缪尔·摩尔斯
威廉·莫顿
约翰·莫特利
西蒙·纽康
托马斯·潘恩
爱丽丝·弗里曼·帕尔默
弗朗西斯·帕克曼
乔治·皮博迪
威廉·佩恩
艾德加·爱伦·坡
华特·里德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西奥多·罗斯福
奥古斯都·圣高登斯
威廉·特库姆塞·舍曼
约翰·菲利普·苏沙
约瑟夫·斯多利
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
吉尔伯特·斯图尔特
西尔瓦努斯·塞耶
亨利·戴维·梭罗
马克·吐温
莉莲·沃德
布克·华盛顿
乔治·华盛顿
丹尼尔·韦伯斯特
乔治·威斯汀豪斯
詹姆斯·惠斯勒
沃尔特·惠特曼
伊莱·惠特尼
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
艾玛·威拉德
法兰西斯·威拉德
罗杰·威廉姆斯
伍德罗·威尔逊
奥维尔·莱特
威尔伯·莱特
查论编拉姆福德奖(英语:Rumford Prize)获得者1830年代
1839年:罗伯特·海尔(英语:Robert Hare (chemist))
1860年代
1862年:约翰·埃里克松(英语:John Ericsson)
1865年:丹尼尔·特雷德韦尔(英语:Daniel Treadwell)
1866年:阿尔万·克拉克
1869年:乔治·亨利·科利斯(英语:George Henry Corliss)
1870年代
1871年:小约瑟夫·哈里森(英语:Joseph Harrison, Jr.)
1873年:刘易斯·拉瑟弗德
1875年:约翰·威廉·德雷珀(英语:John William Draper)
1880年代
1880年:约西亚·威拉德·吉布斯
1883年: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
1886年:塞缪尔·兰利
1888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1890年代
1891年:爱德华·皮克林
1895年:托马斯·爱迪生
1898年:詹姆斯·爱德华·基勒(英语:James Edward Keeler)
1899年:Charles Francis Brush(英语:Charles Francis Brush)
1900年代
1900年:Carl Barus(英语:Carl Barus)
1901年:伊莱休·汤姆孙(英语:Elihu Thomson)
1902年:乔治·埃勒里·海尔
1904年:Ernest Fox Nichols(英语:Ernest Fox Nichols)
1907年:爱德华·古德里奇·艾奇逊
1909年:罗伯特·威廉·伍德(英语:Robert Williams Wood)
1910年代
1910年:Charles Gordon Curtis(英语:Charles Gordon Curtis)
1911年:詹姆斯·克拉夫茨
1912年:Frederic Eugene Ives(英语:Frederic Eugene Ives)
1913年:乔尔·斯特宾斯
1914年:威廉·戴维·柯立芝(英语:William David Coolidge)
1915年:查理斯·艾博特
1917年:珀西·布里奇曼
1918年:西奥多·莱曼
1920年代
1920年:欧文·朗缪尔
1925年:亨利·诺利斯·罗素
1926年:阿瑟·康普顿
1928年:Edward Leamington Nichols(英语:Edward Leamington Nichols)
1930年代
1930年:John Stanley Plaskett(英语:John Stanley Plaskett)
1931年:卡尔·泰勒·康普顿
1933年:哈洛·沙普利
1937年:威廉·韦伯·科布伦茨
1939年:乔治·拉塞尔·哈里森(英语:George Russell Harrison)
1940年代
1941年:弗拉基米尔·佐利金
1943年:查尔斯·爱德华·米斯(英语:Charles Edward Mees)
1945年:埃德温·赫伯特·兰德(英语:Edwin Herbert Land)
1947年:Edmund Newton Harvey(英语:Edmund Newton Harvey)
1949年:艾拉·斯普拉格·鲍恩
1950年代
1951年:Herbert E. Ives(英语:Herbert E. Ives)
1953年:恩里科·费米
1953年:威利斯·兰姆
1953年:拉斯·昂萨格
1955年:詹姆斯·弗兰克
1957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1959年:乔治·沃尔德
1960年代
1961年:查尔斯·汤斯
1963年:汉斯·贝特
1965年:Samuel Cornette Collins(英语:Samuel Cornette Collins)
1965年:威廉·戴维·麦克尔罗伊(英语:William David McElroy)
1967年:罗伯特·H·迪克
1967年:C·B·凡尼尔
1968年:马尔滕·施密特
1970年代
1971年:麻省理工学院 Group
Canadian Group
NRAO–Cornell Group
1973年:E. Bright Wilson(英语:E. Bright Wilson)
1976年:布鲁诺·罗西
1980年代
1980年:格雷戈里奥·韦伯(英语:Gregorio Weber)
杨振宁
罗伯特·米尔斯
1985年:汉斯·德默尔特
Martin Deutsch(英语:Martin Deutsch)
弗农·威拉德·休斯(英语:Vernon Willard Hughes)
诺曼·拉姆齐
1986年:罗伯特·雷顿
弗兰克·洛(英语:Frank J. Low)
格里·诺伊格鲍尔
1990年代
1992年:James R. Norris (chemist)
约瑟夫·J·卡茨(英语:Joseph J. Katz)
乔治·费海尔
1996年:约翰·马瑟
2000年代
2008年:西德尼·德雷尔
Sam Nunn(英语:Sam Nunn)
威廉·J·佩里(英语:William J. Perry)
乔治·舒尔茨
2010年代
2015年:费德里科·卡帕索
卓以和
2019年:恩内斯特·邦伯格(英语:Ernst Bamberg)
埃德·波登(英语:Ed Boyden)
卡尔·代塞尔罗思
彼得·黑格曼
格罗·米森伯克
格奥尔格·纳格尔
2020年代
2021年:查尔斯·L·本内特
Category:拉姆福德奖获得者
查论编马泰乌奇奖章获得者1860年代
1868年:赫尔曼·冯·亥姆霍兹
1870年代
1875年:亨利·维克托·勒尼奥
1876年:第一代开尔文男爵威廉·汤姆森
1877年:古斯塔夫·基尔霍夫
1878年:古斯塔夫·海因里希·维德曼
1879年:威廉·爱德华·韦伯
1880年代
1880年:安东尼奥·帕奇诺蒂
1881年:埃米利奥·维拉里
1882年:奥古斯托·里吉
1887年:托马斯·爱迪生
1888年:海因里希·赫兹
1890年代
1894年:约翰·斯特拉特,第三代瑞利男爵
1895年:亨利·奥古斯塔斯·罗兰
1896年:威廉·伦琴
菲利普·莱纳德
1900年代
1901年:古列尔莫·马可尼
1903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
1904年:玛丽·居里
皮埃尔·居里
1905年:儒勒·昂利·庞加莱
1906年:詹姆斯·杜瓦
1907年:威廉·拉姆齐
1908年:安东尼奥·加尔巴索
1909年:奥尔索·马里奥·科尔比诺
1910年代
1910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
1911年:让·佩兰
1912年:彼得·塞曼
1913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
1915年:约翰内斯·斯塔克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1917年:安东尼诺·洛苏尔多
1918年:罗伯特·威廉姆斯·伍德
1919年:亨利·莫塞莱
1920年代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1923年:尼尔斯·玻尔
1924年:阿诺·索末菲
1925年:罗伯特·密立根
1926年:恩里科·费米
1927年:埃尔温·薛定谔
1928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1929年:维尔纳·海森堡
1930年代
1930年:阿瑟·康普顿
1931年:佛朗哥·拉塞蒂
1932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1950年代
1956年:沃尔夫冈·泡利
1970年代
1975年:布鲁诺·陶舍克
1978年:阿卜杜勒·萨拉姆
1979年:卢西恩·梅安尼
1980年代
1980年:吉安·卡罗·威克
1982年:鲁道夫·佩尔斯
1985年:亨德里克·卡西米尔
1987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
1988年:列夫·奥昆
1989年:弗里曼·戴森
1990年代
1990年:杰克·施泰因贝格尔
1991年:布鲁诺·罗西
1992年:阿纳托尔·亚伯拉罕
1993年:约翰·惠勒
1994年:克洛德·科恩-塔诺季
1995年:李政道
1996年: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
1998年:奥雷斯特·皮乔尼
2000年代
2001年:特奥多尔·亨施
2002年:尼古拉·卡比博
2003年:曼努埃尔·卡多纳
2004年:达维德·吕埃勒
2005年:约翰·李尔普罗斯
2006年:乔治·贝莱蒂尼
2010年代
2016年:阿达尔贝托·贾佐托
2017年:马尔科·塔瓦尼
2018年:吉安路易吉·福吉
2019年:费德里科·卡帕索
2020年代
2020年:马西莫·英古西奥
2021年:阿莫斯·马里坦
2022年:约瑟琳·贝尔·伯奈尔
Category:马泰乌奇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富兰克林研究所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1910年代
1915年:托马斯·爱迪生
卡末林·昂内斯
1916年:约翰·卡蒂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1917年:亨德里克·洛伦兹
戴维·W·泰勒(英语:David W. Taylor)
1918年:古列尔莫·马可尼
托马斯·科温·门登霍尔(英语:Thomas Corwin Mendenhall)
1919年:詹姆斯·杜瓦
乔治·欧文·斯奎尔(英语:George Owen Squier)
1920年代
1920年:斯凡特·阿累尼乌斯
查尔斯·帕森斯
1921年:夏尔·法布里
法兰克·J·史伯格
拉尔夫·莫杰斯基(英语:Ralph Modjeski)
1922年:J·J·汤姆孙
1923年:古斯塔夫-奥古斯特·费里埃(英语:Gustave-Auguste Ferrié)
阿尔伯特·迈克尔逊
1924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爱德华·韦斯顿 (化学家)(英语:Edward Weston (chemist))
1925年:伊莱休·汤姆森(英语:Elihu Thomson)
彼得·塞曼
1926年:尼尔斯·玻尔
塞缪尔·雷(英语:Samuel Rea)
1927年:乔治·海尔
马克斯·普朗克
1928年:查尔斯·F·布拉什(英语:Charles F. Brush)
瓦尔特·能斯特
1929年:爱米尔·贝利纳
查尔斯·汤姆森·里斯·威尔逊
1930年代
1930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约翰·弗兰克·史蒂文斯(英语:John Frank Stevens)
1931年:詹姆斯·金斯
威利斯·R·惠特尼(英语:Willis R. Whitney)
1932年:菲利普·莱纳德
安布罗斯·斯韦齐(英语:Ambrose Swasey)
1933年:保罗·萨巴捷
奥维尔·莱特
1934年:欧文·朗缪尔
亨利·诺利斯·罗素
193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约翰·弗莱明
1936年:弗兰克·鲍德温·朱伊特
查尔斯·F·凯特林
1937年:彼得·德拜
罗伯特·密立根
1938年:威廉·F·杜兰德(英语:William F. Durand)
查尔斯·A·克劳斯(英语:Charles A. Kraus)
1939年:埃德温·哈勃
阿尔伯特·索弗尔(英语:Albert Sauveur)
1940年代
1940年:利奥·贝克兰
阿瑟·康普顿
1941年: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1942年:杰罗姆·克拉克·亨塞克(英语:Jerome Clarke Hunsaker)
保罗·戴尔·梅里卡(英语:Paul Dyer Merica)
1943年:G·W·皮尔斯(英语:G. W. Pierce)
哈罗德·尤里
1944年:威廉·柯立芝(英语:William D. Coolidge)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
1945年:哈洛·沙普利
1946年:亨利·克拉普·舍曼(英语:Henry Clapp Sherman)
亨利·蒂泽德
恩里科·费米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
1948年: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西奥多·冯·卡门
1949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1950年代
1950年:尤金·维格纳
1951年:詹姆斯·查德威克
1952年:沃尔夫冈·泡利
1953年:威廉·弗朗西斯·吉布斯(英语:William Francis Gibbs)
1954年:肯尼斯·米斯
1955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1956年:弗兰克·惠特尔
1957年:休·斯科特·泰勒(英语:Hugh Stott Taylor)
1958年:老唐纳德·威尔士·道格拉斯
1959年:汉斯·贝特
1960年代
1960年:罗杰·亚当斯
1961年:德特勒夫·伍尔夫·布朗克
1962年:杰弗里·泰勒
1963年: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1964年:格雷戈里·布赖特
1965年:弗雷德里克·塞茨(英语:Frederick Seitz)
1966年:钱百敦
1967年:默里·盖尔曼
1968年: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1969年:约翰·惠勒
1970年代
1970年: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
1971年:汉尼斯·阿尔文
1972年:乔治·基斯佳科夫斯基
1973年: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
1974年:尼古拉·博戈柳博夫
1975年:约翰·巴丁
1976年:马伦·霍格兰(英语:Mahlon Hoagland)
1977年:西里尔·M·哈里斯(英语:Cyril M. Harris)
1978年: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1979年:乔治·伊夫林·哈钦森
1980年代
1980年:阿夫拉姆·戈尔茨坦(英语:Avram Goldstein)
1980年:莱曼·斯皮策
1981年:斯蒂芬·霍金
1982年:色萨·米尔斯坦
1982年:肯尼斯·威尔森
1984年:维尔纳·索米
1985年:乔治·C·皮门特尔(英语:George C. Pimentel)
1986年:本华·曼德博
1987年:斯坦利·科恩
1988年:高德纳
1990年代
1990年:休·赫胥黎
1990年:戴维·特恩布尔(英语:David Turnbull (materials scientist))
1992年: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1995年:杰拉德·特·胡夫特
1996年:理查德·斯莫利
1997年:马里奥·卡佩奇
Category: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规范控制数据库 国际
FAST
ISNI
VIAF
WorldCat
各地
挪威
智利
西班牙
法国
BnF data
加泰罗尼亚
德国
意大利
以色列
美国
瑞典
拉脱维亚
日本
捷克
澳大利亚
希腊
韩国
荷兰
2
波兰
葡萄牙
梵蒂冈
学术
CiNii
MathSciNet
艺术家
MusicBrainz
现代艺术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
摄影师身份目录
新西兰国立博物馆
艺术家联合名录
人物
德意志传记
Trove
其他
CONOR
NARA
SNAC
2
Id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