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百村我行我述 52:南耽车的山和水_手机网易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耽车村位于平顺县东北部的浊漳河谷,是北耽车乡下辖的一个村子。 北耽车乡南耽车村,听了这两个地名,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一南一北两个耽车,有什么关系存在吗?
有!
如果说南耽车村是从北耽车村分出来的,可能不完全正确。但是,南耽车的人几乎全是从北耽车而来,这是毫无疑问的。北耽车村是一个千年古村,它的南边紧邻的就是涛涛的浊漳河,古时候河为天堑,所以在河的南岸原来并没有人家。
农民是以土地为生的,河的南边有无尽的山林土石,有无限开垦土地的资源,于是就有胆大的村民想尽办法过了河,在河对面开荒种田。开始是春、夏、秋三季有人过河种地收秋,后来干脆发展到在河对面掏窑建房,常住下来。长此以往,竟慢慢聚集成了一个不小的村庄。因为人多是从耽车村而来,于是便以河为界称北岸的村庄是北耽车,而南岸的村庄就成了南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南耽车很美,坐拥着明山秀水
小时候读文章,看到“村边有一条弯弯小河”之类的叙述,羡慕的要死,因为家乡所在的平顺县东南山区严重缺水,弯弯小河的模样只在脑子里想象着它的美好。而平顺县“三区”(平顺习惯称漳河沿岸一带为三区)却有常年流淌不息的浊漳河水,因此上又被称为太行水乡,听上去就很美。
南耽车村就在 太行水乡中段, 浊漳河的南岸,共有236户,645人,以张、段、许三个姓氏的人口为最多。 别看村子不咋大,却是有山有水有树林。
在河的南岸,整体是东西走向的大山又向北分出几股陡峭的山脊,形成了南北向不深的几个山沟。南耽车的先民们从河的北岸过来后就在东西相邻的两个沟里暂居,然后是常住下,自然形成了东沟和西沟两个庄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沟里住的人多了,稀稀拉拉,或三五户一簇,或一二十户成一群,又慢慢形成了窑则丈、迪则凹、道二岩、土江树底、脑辿、南脑草、筑凹、岩凹、大正凹、佛旮旯、高家峧等多 个小的自然庄。
因水无常形,原来居民 大多在高岸上居住,很少有在河滩附近。到了近几十年,河水一直在变小,堤岸却修筑得越来越坚固,在河滩平地处居住也很安全,就慢慢建设了不少的村民新居,现在成了全村最为集中的地方。其实,不管曾有过多少个自然庄,整体说来大方面就是三块,东、西两个沟加上村口河滩这一爿。
南耽车背靠的这座山,按方位在南,所处又高,老百姓便依习惯称作南脑山。其实,人家还有一个响亮的大名,就叫明山。明山的确不是吹的,传说有美景 十处:松峰集鹤、丹山露明、翠尖虎穴、涧下龙潭、岩崖见佛、红霞晚照、烟云时封、银河如带、巉岩似锦、四时翠蔼。
松树山峰聚集仙鹤,红色的山峦显露光明,翠绿的山尖有老虎洞穴,山涧之下藏有龙潭,在山岩崖壁上能看见佛像,傍晚时分有绚丽的红霞映照,云烟时常将山峦封住,天空中的银河仿若一条丝带,山岩如锦绣般绚丽,四季都有翠绿的雾霭笼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上明山顶,就仿若踏入了一幅泼墨山水长卷。
东边,深涧峡谷,龙潭水幽百尺,水面偶有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涟漪,光影摇曳间,仿佛能窥见传说中蛟龙蛰伏的身影。西侧,松林绝峰千丈,洁白的闲云是这里的常客,时而缠绕在峰峦之间,为冷峻的山峰增添几分温柔与灵动;时而如轻纱般飘过树梢,引得松枝沙沙作响,似在与云朵私语。
向北望去,漳河宛如一条蜿蜒的玉带,灵动地环绕着这片山峦。河水滔滔不绝,向着东方奔涌而去,那雄浑的水声,似是大自然奏响的激昂乐章,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时光的故事。
立足之处,正是这赫赫有名的明山,又名锦峰,山脚处屋舍俨然,便是南耽车。今日登临绝顶,极目远眺,漫山松涛如绿色的海洋,此起彼伏,訇然作响,那磅礴的气势,令人心潮澎湃,所有的疲惫与烦恼都在这壮阔的景象中消散无形 ,只余满心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与敬畏。
此明山秀水之地,莫不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南耽车很苦,受够了“穷山恶水”
哎!南耽车还真比得上桃源,甚至还要超过。去桃花源,山尚有一小口,尽管刚进入时比较窄,却可通人。但去南耽车,以前是连一条路也没有的。对,一条路也没有。
南耽车村在浊漳河的南岸,和北耽车村隔河相望。旧时候,是没有任何一条道路可以通到南耽车的。要想过河,就和八仙过海一般各显神通,比如泅水,比如摆渡,比如浮桥,比如在水少的时候才涉水过河,再比如……干脆就不过河了吧。
浊漳河水流经南、北耽车村这一段时,水面比较开阔,流速平缓,水性好的人泅渡过河完全没有问题,但不是所有人都是浪里白条,走水里和平地一样。
据村里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在水流平稳的季节,村里百姓把几只小船连起来做成浮桥,方便大家过河,但是冷不防洪水一来就被冲垮了。所以,从前南耽车和北耽车之间最主要的交通是通过摆渡船来进行的。在南耽车采访时,偶遇在平顺县某机关工作的南耽车人张老师,他的手机里还保存着一张拍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左右的南耽车 摆渡船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红亮、张改玲二位老师提供照片)
看旧照,摆渡船上所站之人似乎不太像普通百姓,或许是某位县里或者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到南耽车下乡,某个媒体的记者正好按下了快门,留下了这段珍贵的记忆。如若是老百姓的日常,哪会有什么人去浪费一张胶卷,拍一张毫无意义的照片。
不管怎么样,这段记忆是留下了,是存在的。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充分利用水源,在 浊漳河北耽车乡这一段就上马了好几个水电站,蓄水,引流,拦坝。当时,在南耽车村西约百米处的漳河上修起了一条漫水坝,坝宽可以通车。也就是这条漫水坝 成了南耽车人近几十年来走往外界最主要的通天大道。
浊漳河水流较小时,水通过引流渠流走,坝上完全可以正常通行;河水稍大些时,河水漫过坝体,但流速较缓,胆大的人也敢走,车行也基本不成问题;如果是洪水来临,那就什么交通工具也不能走了,毕竟生命诚可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桃源虽好,到此一游尚可,常驻,进不来,出不去,岂不是监牢?!当然,这种话不能让南耽车的老百姓听见。事实上,在游客眼中的“明山秀水”,确实也是制约了南耽车村几百年无法发展的“穷山恶水”。因此上,在平顺县整体脱贫之前,南耽车一直是平顺县的贫困村。
说到过不了河,村里一位女士记忆十分深刻。大约十几年前,并不太遥远,夏日里一天是她的生日,家里除了土豆什么菜蔬也没有了。但是河里水大,坝上根本过不去,没办法就只好过了一个只有土豆的生日。在平顺县某机关工作的张老师也清楚的记得,上初中时要过河考试,父亲拉着他泅水渡河。当时身高1.5米左右的他,脚尖都探不到水底,现在想起来,还常常后怕。
山阻 水隔,长期生活在这里,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好,更多的是不便。人还是一种喜新厌旧的东西,什么美的东西看久了,也会审美疲劳。 更何况这山这水猛看上去尽管很美,其实有时候发起脾气来也是惊天动地,骇人不已。一不随心 ,或来个山洪,或来个滑坡,或来个塌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耽车先民们从最初来到这里开始,就一直在改造、利用这山这水, 开田造屋的同时,植树造林,加堤固坝,并 修祠建庙,祈求保护,总想着和这自然美景和谐共生。东沟的龙王庙、南脑山上的娲皇宫,都比大多数老百姓的房子要富丽堂皇。
但是,自然灾害还是时有发生。1989年,南耽车一次山体塌方,曾把村上小学校和几户民房全部淹没;七八十年代曾两次兴建的南耽车水电站都是被1982年的 洪水袭击,厂房塌倒,机器受损,渠道淤积而停运,最终无法恢复生产。
因为这山这水,南耽车曾长期受限,无法发展。但是 ,即便如此,南耽车的老百姓其实也从没有称这山和水是“穷山恶水”,选择这样一个词,也只是我在这里抱打不平,发泄一口愤懑之气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南耽车很甜,沉醉于青山绿水
南耽车的老百姓尽管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但他们始终爱着家乡的这山这水,从没有任何怨言。所以才说有关南耽车不好的话语,最好不要让村里的老百姓听见。
因为爱,所以爱,所以无条件精心爱护、雕琢家乡的山水。
南脑山顶原有古佛堂一座,不知创建于何时,因年久失修,在明朝中晚期坍塌了。游人路过时,常常会看见佛光闪现。于是村民 张安假借神仙托梦,张罗着重修庙宇, 塑了儒、释、道三教圣人以及观音的像,中途因财力不足而停工。后来村里的大户许连科、段文焕带头召集众人踊跃捐款,又修建了东、西角殿,塑了碧霞元君、女娲娘娘等像以及东西两面的走廊。
所修缮的是庙宇而非景致,然而景致却因此更加增色。150多年前,耽车人为了山林免遭破坏,就订立 了为保护南脑神坡周围松柏的惩罚制度,林内 不许牧放牛羊、采樵找香,以保证草木繁茂,形成幽山佳景。 清同治七年(1868)勒石纪念,1.4米高的石碑至今仍立在南脑山娲皇宫内处,警醒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脑山在耽车人民的爱护下愈加妩媚动人,渐成为了南、北耽车两个村的圣山,毁林伐木,那是绝对不会有的。每年农历三月初七、八的庙会,就是专为南脑山娲皇宫而设,一传已是几百年。即便如此,正值清明前后,天干物燥,村民们严格遵守护林防火规定,绝不带火种进山,求得一方安全。
南脑山上3000 多亩的天然次生林,是以珍贵的白皮松为主,其翠绿的树叶与洁白的树干对比鲜明,举目四望,松涛滚滚,碧波绿浪,景色壮观,令人赏心悦目。林间一株松裹柏树,被林业部专家鉴定有几千年历史,命名为 “中华霸王松”。此树松柏两种枝叶一树同杆生出,底层为松树叶,上层为柏树叶,层次分明,枝繁叶茂,堪称一大奇观。
山下的水也被综合利用,上下游建设的水电站、岸边的水浇地以及稍下游一点的赤壁悬流名胜景区。党的富民政策好,加强了地质灾害治理,受害百姓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小区;加大了产业扶贫兴村,家门口就能挣上钱,安居乐业、共享发展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昔闭塞的南耽车村,如今实现了质的飞跃。雄伟的浊漳河大桥横跨南北,将两岸紧密相连;太行水乡南线旅游公路贯穿东西,畅通无阻。这些交通动脉不仅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更是搭建起村庄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为资源流通、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随着资源的深度开发与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南耽车村成功摘掉贫困帽子,大步迈向致富之路。如今的村庄,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康庄大道” 不再只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南耽车村发展的真实写照,生动展现了在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下乡村振兴的卓越成就。
在往昔艰难时日,“穷山恶水” 似枷锁困住发展,让南耽车尝尽苦头;后来,凭借生态优势与人们的不懈努力,明山秀水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间,日子满溢着丰收的甜、生活的甜,生态红利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处处洋溢着幸福滋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编微信:jdn0355,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关注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dn0355@126.com